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凄冷的景象,充满了悲壮和孤寂的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苦风吹朔寒,沙惊秦木折”,写的是北方寒冷的狂风呼啸而过,沙子被吹得飞扬,连秦地的树木都被折断。这里的“苦风”和“朔寒”给人一种极度的寒冷和艰难的感觉,仿佛天地都在受苦。
接下来的两句“舞影逐空天,画鼓馀清节”,则描绘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景象。舞动的影子似乎在追逐空旷的天空,而画鼓的声音已经渐渐消失,只剩下清冷的余音。这里的“舞影”和“画鼓”暗示了曾经的繁华与热闹,但如今只剩下了冷清和孤独。
然后,“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这两句,写的是从蜀地传来的书信已经中断,黑水的波浪在早晨也显得低沉而呜咽。这里的“蜀书”和“秋信”象征着远方的消息和思念,而“断”和“咽”则表达了这种联系的断绝和情感的压抑。
最后两句“娇魂从回风,死处悬乡月”,则更加深了这种悲凉的情感。娇弱的灵魂随着回风飘荡,而死亡的地方,只有故乡的月亮高悬。这里的“娇魂”和“乡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和孤寂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常和故乡的深深思念。它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悲壮和孤独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