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参六祖赋得三十四韵

不识朝华路,寻源一睇凝。
香流溪口寂,云护宝林层。
龙象胎真气,山河应圣兴。
我师诞岭南,觉性自圆成。
黄梅会七百,不羡六朝僧。
一悟无相偈,衣钵遂亲承。
逍遥爰自来,飘笠作萝藤。
远□身藏猎,知机鸟避鹰。
自解风幡义,演法道力胜。
四山为坐具,兰若纷坡陵。
佛树台阴古,潭心海气蒸。
亚仙檀樾主,高原尚棱棱。
功德天广大,诸魔静伏惩。
果然下下者,别有上上能。
说法龙降钵,卓锡地泉升。
金刚永不坏,流璃一鉴澄。
慈云荫下界,慧日无边明。
击空波浪灭,一叶须弥凌。
不立文字教,顿入最上乘。
三车希解脱,四道證无生。
天龙全依护,人鬼自凝丞。
大千同普照,沙佛合齐登。
譬如彼茎草,能为丈六腾。
迦叶智无量,瞿昙骨崚嶒。
古塔曾栖鹤,花龛萃百灵。
琳宇耀金梵,宝幡绘吴绫。
天乐时闻响,传灯续相仍。
如如元无极,世法漫损增。
五花终成果,今修得未曾。
快瞻真面目,千年拳服膺。
时代虽云隔,檀经信有徵。
迷川怀彼岸,大路准金绳。
兔角洵为幻,电光亦匪恒。
待看野劫火,化作玉壶冰(以上清雍正《惠来县志》卷一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参访六祖惠能修行之地曹溪的感悟,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禅宗智慧的精髓。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寻访圣地的过程(开头到"衣钵遂亲承")
就像迷路的人终于找到源头,诗人来到曹溪这个禅宗发源地。他用"香流溪口寂"这样带着香火气息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修行之地的宁静。六祖惠能从岭南普通人成为禅宗大师,不靠华丽的外在,而是靠"一悟无相偈"的顿悟,这种平民智慧正是禅宗的魅力。

2. 修行生活的诗意描写("逍遥爰自来"到"潭心海气蒸")
这里用很多生活化的比喻:把袈裟比作藤蔓,把讲经说法比作"风幡之争"的著名公案。最有趣的是把寺庙环境写成"四山为坐具",好像群山都是打坐的蒲团,这种想象力让修行变得生动可亲。

3. 禅宗智慧的精髓("亚仙檀樾主"到"顿入最上乘")
这几句用大白话讲深奥道理:真正的功德不是外在形式,最普通的人可能藏着最高智慧("下下者别有上上能")。就像六祖能让龙王献钵、让枯井涌泉,这些神迹其实在说心灵的力量。最关键的是"不立文字教"——禅宗认为真理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要直接用心体会。

4. 永恒真理的感悟(后半部分)
诗人把佛法比作永不熄灭的明灯,用"茎草变丈六金身"这样神奇的比喻,说明微小事物也蕴含佛性。最后用"野劫火化玉壶冰"这样强烈的对比,表达纷乱世界也能转化为清净境界的禅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抽象的佛理变成看得见的画面(如"云护宝林层")
- 用日常事物比喻深奥道理(如"飘笠作萝藤")
- 打破常规思维("下下者别有上上能")
- 结尾给人希望,暗示烦恼可以转化为智慧

就像用一堆生活小故事来讲人生大道理,既接地气又有深意,让人在读山水描写时不知不觉就悟到些禅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