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 其四
玉几峰头第一枝,老禅吃吃我深知。
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
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名叫昌上人的僧人的,诗中回忆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并借禅林之事表达了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首联"玉几峰头第一枝,老禅吃吃我深知":用"玉几峰头第一枝"比喻昌上人是禅林中的佼佼者,"老禅吃吃"生动地描绘出老禅师说话时结结巴巴的样子,显示出作者对他的熟悉和亲切。
颔联"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用"铁杵敲冰骨"比喻禅师严厉的教导方式,像用铁棒敲打冰凉的骨头;"铅刀割蜜脾"则形容这种教导虽然看似笨拙(铅刀不锋利),却能触及内心最甜美柔软的部分(蜜脾)。
颈联"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表达禅宗思想,说即使无心追求佛法之外的道理,仍会陷入理解的困境;而刻意寻找字句中的玄机(句中有眼),反而会产生更多疑惑。
尾联"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描绘禅师不讲究外在形式(袈裟不展),只安心打坐(蒲团稳),点明这才是开元寺传承的真正禅法精髓。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既表达了对禅师的怀念,又阐述了深刻的禅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安定;刻意追求理解反而会陷入困惑,自然随性才是正道。诗中"铁杵敲冰骨""铅刀割蜜脾"等比喻既新奇又贴切,让抽象的禅理变得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