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西兴》描绘了作者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深沉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先,诗的开篇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山拥千家邑,江涵万顷天。”这里的“山”与“江”形成了宏大的背景,山峦环绕着村庄,江水映照着广阔的天空,给人一种天地辽阔的感觉。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也暗示了人生的广阔与无限可能。
接下来,“洪涛舂落日,老树秣荒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汹涌与落日的余晖,以及老树在荒烟中的孤寂。这里的“洪涛”与“落日”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然后,诗的中间部分转向了人生的思考:“失路或搔首,夷途争着鞭。”这里的“失路”与“夷途”分别代表了人生的困境与顺境。作者通过“搔首”与“着鞭”两个动作,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焦虑与在顺境中的匆忙。这两句揭示了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多变。
最后,诗的结尾回到了对人生的总结:“劳生几寒暑,半鬓已苍然。”作者感叹人生的辛劳与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已经在头发上显现。这句既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隐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西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与哲思,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引人深思。
李泳
李泳(?~一一八九?),字子永,号兰泽,扬州(今属江苏)人,家于庐陵(今江西吉安)。正民子,洪弟。尝官两浙东路安抚司准备差遣(《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五)。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淳熙末卒(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序》)。有《兰泽野语》(同上书),及弟兄五人合集《李氏花萼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均佚。今录诗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