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歌
顺数方来兮,溯而上之洪荒。
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
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
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
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
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
入濛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
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
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
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
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
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
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
入濛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
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子时歌》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起伏,传达出一种豁达和超然的态度。
首先,诗人提到“顺数方来兮,溯而上之洪荒”,意思是说,时间永远向前,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接着,他指出“今不必短兮,古不必长”,意思是说,现在不一定短暂,过去也不一定漫长,时间的感受是相对的。
然后,诗人用“地有时而玄兮,天有时而黄”来描述自然界的变化,说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他进一步用“知靡草之先秋兮,又当知乔松之傲霜”来比喻,像小草一样在秋天先枯萎,而松树却在霜雪中傲然挺立,暗示人生有起有落,有顺境也有逆境。
接着,诗人提到“知沧溟之连山兮,又当知大华之有长江”,意思是说,大海和山脉相连,华山和长江共存,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他用“朝云西暮云东兮,岂期悉避乎阳光”来形容云彩的飘忽不定,暗示人生中的变化无常,无法完全掌控。
最后,诗人提到“入濛汜浴虞渊兮,又孰知其扶桑”,意思是说,进入深渊或沐浴在虞渊中,谁又能知道扶桑的存在呢?这里的扶桑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诗人最终总结道:“吾乌乎而折衷兮,但当付万化于茫茫”,意思是说,我们无法找到绝对的平衡,只能顺应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程珌
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