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南巡抚汤潜庵先生八章

于皇启运,惟良应期。
云出山川,灵雨乃施。
于潜于跃,致身惟时。
从容讲幄,道以言资。
俾赞大政,谋谟孔嘉。
帝瞻四方,念我民依。
畴若绥怀,维汝予材。
往奠南服,往抚朕师⑴。(一章)
时惟霜月,戒途惟吉。
别殿宠行,大官赐食。
何以衣之,温貂重袭。
何以乘之,小环金厄。
巽命以申,莫匪民极。
顿首青蒲,臣职是力。
臣学孔孟,羞管商术。
毣毣之思,惠此南国⑵。(二章)
短车一乘,具少于车。
敬谢供张,敢烦薪刍。
我马既羸,我仆亦痡。
莫或宁处,将此简书。
吴侬迟公,自今有家(叶。)。
悄悄独营,揽辔踟蹰⑶。(三章)
螟蝥食禾,披根及心。
飞鸮食葚,怀我好音。
嗟尔司牧,下民是侵。
素丝惟染,官阙谁箴?
其则不远,公即砭针。
无愧生平,敬影与衾⑷。(四章)
稽古扬州,田惟下下。
矧我勾吴,文身而裸。
有明战争,天降之祸。
厥赋未贞,王道为颇。
印给四方,日炙其輠。
脂膏既竭,下民卒瘅。
剜肉流血,敲骨及踝。
千秋我公,哀此鳏寡。
盍绘《流民》,盍谒灵琐?
公诚动天,庶几报可⑸。(五章)
眷彼嘉谷,实生其莠。
爰有止水,当门置韭。
宿猾弗除,愿民谁牖?
其众可容,其魁宜取。
如木斯拔,如雏斯乳。
仁者必勇,公维其有⑹。(六章)
烹鱼苦碎,治民苦烦。
调急弦绝,汲多水浑。
五方殊风,莫返黄轩。
去其太甚,不在高论。
钩距不设,鼠雀无喧。
若其性天,起化之源⑺。(七章)
奕世歌思,厥有文襄。
端毅宽静,忠介清刚。
我公岳岳,为儒者宗。
体立用行,攸兼其长。
神动渊默,罔不在中。
若尝膏之,岂惟我邦。
伫公报政,倚公辩章。
吴侬也私,以福万方⑻。(八章)

现代解析

这首《赠江南巡抚汤潜庵先生八章》是清代诗人写给一位地方官员的赠诗,用八章内容层层递进地赞美了汤潜庵的为官之道和人格魅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章:天生良才 开篇说汤潜庵像顺应时势而生的贤臣,如云雨滋润山川般造福百姓。他从讲学入仕,因才能出众被皇帝委以重任,派往江南安抚民生,体现了朝廷对他的信任。

第二章:临行盛况 描写汤潜庵赴任时的场景:寒冬启程,皇帝设宴送行,赏赐华服宝马。但他谦逊表态,强调自己只愿用孔孟之道(仁政)治理江南,而非管仲商鞅的权术(法家手段)。

第三章:简朴赴任 用对比手法突出他的清廉:轻车简从,谢绝地方招待,连马匹仆从都疲惫不堪。但江南百姓早已翘首期盼,暗示他即将带来新气象。

第四章:针砭时弊 以害虫比喻贪官,批评他们侵蚀百姓。汤潜庵就像治病的银针,能纠正官场歪风。诗人提醒他:为官要问心无愧,连独处时都要谨言慎行("敬影与衾"指慎独)。

第五章:民生疾苦 聚焦江南历史遗留问题:土地贫瘠、赋税沉重,百姓被剥削到"剜肉敲骨"的地步。诗人呼吁汤潜庵绘制《流民图》上奏朝廷,用真诚打动皇帝减轻民困。

第六章:除暴安良 用田里杂草、门前臭水比喻地方恶势力。建议他区别对待:包容普通从众,严惩首恶,像拔树喂鸟般刚柔并济,展现仁者的勇气。

第七章:施政智慧 提出治理哲学:治民如烹鱼不能乱翻(政策稳定),像打水不能过猛(避免扰民)。要因地制宜,摒弃繁琐手段(钩距指刑具),从人性根本推行教化。

第八章:历史标杆 将汤潜庵比作明代清官典范(文襄、端毅等),赞美他兼具儒者风骨与实干才能。最后升华主题:他的政绩不仅是江南之福,更能成为全国楷模。

全诗精髓: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一位理想官员的形象(清廉、仁爱、实干),又尖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诗中"孔孟之道 vs 管商之术""仁政 vs 苛政"的对比,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