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曲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
霜风裂肤百草衰。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原头猎火夜相向,
马蹄蹴蹋层冰上。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行戍边的士兵在边塞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首先,诗人劝告人们不要轻易远行,尤其是不要到边塞去戍守。边塞的条件极其恶劣,八月的黄沙碛已经是霜风刺骨,百草凋零。晴天的沙尘让人迷失方向,河水却依然悠悠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士兵的无奈。

接着,诗中的士兵听到胡笳声,不禁流下眼泪,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边塞生活的忧愁。夜晚,原野上的猎火和马蹄踏在冰层上的声音,更增添了边塞的荒凉和孤独。

最后,诗人对比了边塞士兵的生活和京城的少年。京城的少年们可以享受清歌妙舞,生活安逸,而边塞的士兵却只能在严寒和孤独中度过每一天。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凸显了边塞士兵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战争和远行的无奈和悲伤。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