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给事知越州

遍历侯藩治绩高,瀛州琐闼奉思褒。
麟符又入千岩境,鹢舰还乘八月涛。
田赖鉴湖常岁美,客游梅市有人豪。
从来梦锦耽佳句,应接江山岂惮劳(《续会稽掇英集》卷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仕途上的成就和他在旅途中的感受。首句“遍历侯藩治绩高”说的是这位官员在各地任职时,政绩卓著,得到了广泛认可。接着,“瀛州琐闼奉思褒”表明他在朝廷中也受到了嘉奖和赞誉。

“麟符又入千岩境,鹢舰还乘八月涛”这两句描绘了这位官员再次踏上旅途,穿越千山万水,乘坐船只,勇敢地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里的“麟符”和“鹢舰”都是象征性的词汇,前者代表官员的符节,后者则是船的代称,形容他旅途中的艰辛与豪迈。

“田赖鉴湖常岁美,客游梅市有人豪”则转向了对旅途中所见风光的赞美。鉴湖的美景和梅市的繁华,都让这位官员感到心旷神怡。这里的“田赖”和“客游”分别指代湖边的田园和市镇的繁华,展现了旅途中的美好与豪情。

最后两句“从来梦锦耽佳句,应接江山岂惮劳”表达了这位官员对诗歌的热爱。他一直在梦中编织着美丽的诗句,面对壮丽的山河,他从不觉得疲惫。这里的“梦锦”和“佳句”都是对诗歌的赞美,而“应接江山”则是对自然美景的回应,展现了他对诗歌和自然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官员的仕途成就、旅途中的艰辛与美好,以及他对诗歌的热爱,展现了一个既有政治抱负又有文化情怀的形象。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和诗歌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官员在仕途中的豪迈与坚韧。

晏知止

晏知止,本名崇让,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四子(《文忠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铭》)。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为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兼提举本路盐事。元丰元年(一○七八)知苏州(民国《吴县志》卷七)。八年,知泽州,改晋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梓州路转运副使。六年,知蔡州;七年,知寿州(同上书卷四五四、四七四)。官至朝请大夫。事见《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