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端午节皇宫中的喜庆场景,用简单生动的画面传递出盛世祥和的氛围。
前两句"沈沈三殿燕华绅,云覆端门瑞气新":写皇宫大殿里正在举办盛大的宴会("燕"通"宴"),官员们穿着华服齐聚。端门(皇宫正门)上空飘着祥云,整个皇城都笼罩在节日的新气象中。"瑞气新"三个字特别点出这是吉祥的日子。
后两句"昼漏未移天正午,此时兼有日重轮":通过计时器(昼漏)显示刚到正午时分,却罕见地出现了"日重轮"(太阳周围出现的光晕现象)。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诗人巧妙用这个自然现象,既点明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又暗喻皇帝德政带来的吉兆。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云覆端门""日重轮"等自然景象烘托节日氛围,避免直白的歌功颂德 2. "昼漏未移"的细节描写让场景更具画面感 3. 通过时空的交叠(宴会进行时+天现祥瑞),展现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
本质上是通过描写端午节皇宫的吉庆场景,来赞颂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景象。诗人没有直接夸赞皇帝,但所有祥瑞之兆都自然指向皇恩浩荡,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宫廷诗的精妙之处。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