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十三 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一切法中心为主,馀今不复得心源。
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
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
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
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
世人往往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
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
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寂亦无喧。
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
行路难,路难舍痴而非痴。
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中"心"与"世界"的关系,用通俗的比喻来讲,就像在教我们如何看待内心的烦恼。
开头说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诸法但假空施设"),真正的智慧是保持内心平静("寂静无门为法门")。诗人说自己找不到烦恼的根源("不复得心源"),就像找不到树的根,说明烦恼本来就是虚幻的。
中间用"照镜子"来比喻:我们总想用混乱的心去看清世界("用无根心照境"),结果越看越糊涂("照之分明弥复惛")。就像对着哈哈镜,镜子和照镜子的心都是扭曲的,聪明人也说不清("智士不能论")。
接着指出人们常犯的错误:硬要在"空"里找东西("无中照见乱精魂")。其实应该停止这种执着("智照亡非照"),就像停止追逐自己的影子。
最后点明:万物本来如此("诸法本尔谁人作"),平静不是刻意追求的("寂静无寂亦无喧")。众生的烦恼("颠倒想")和觉悟("无上尊")其实是一体两面。就像驯服野兽容易,驯服自己的心最难("心贼独难治")。
全诗用"行路难"比喻修行之难,但难点不在于路,而在于我们总抱着错误观念("舍痴而非痴")。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最难的是摘掉眼镜这个动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