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和圣制元夕诗

斗城云接始青天,汴水浮春放洛川。
缯巘千峰延璧月,珠帘十里晃灯莲。
五门端阙初元夕,万历宣和第二年。
圣世亲逢叨四近,颁觞连日缀群贤。

现代解析

这首《进和圣制元夕诗》描绘的是北宋汴京(今开封)元宵节的繁华盛况,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它的魅力:

1. 天上人间的灯火奇观
开篇用"斗城"(指汴京)和"始青天"形成天地呼应,汴河的春水仿佛把洛阳的繁华都"浮"了过来。最惊艳的是"缯巘千峰"——用丝绸堆成的假山像真山峰一样托着月亮,"珠帘十里"写满街花灯如莲花绽放,用奢侈品(缯、珠)比喻灯火,凸显皇家元宵的奢美。

2. 盛世的时间密码
"五门端阙"指皇宫正门,"万历宣和第二年"直接点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这是北宋最富庶的时期。诗人特意记录这个年份,就像我们今天说"2020年春节"一样,把个人记忆嵌入了历史画卷。

3. 知识分子的荣耀时刻
"叨四近"是谦称自己有幸在皇帝身边任职,"颁觞连日"写皇帝连续赐宴。最妙的是"缀群贤"——像装饰品般陪侍的群臣,看似自谦,实则透露能参与顶级文人聚会的骄傲,这种含蓄的炫耀很有宋代文人的特点。

4. 藏在热闹里的忧患
虽然全篇写欢乐,但"宣和二年"对宋代读者会触发联想:四年后靖康之变就爆发了。诗人笔下越极力渲染琉璃珠玉般的盛世,越让后人感受到一种"夕阳无限好"的惆怅,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欢庆反而成了历史的叹息。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