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诸弟
吾家崛起蓬蒿间,先君为学良苦艰。
典衣买书教我读,平生贫窭不此悭。
岁晚才沾寸禄养,天祸无何颓泰山。
况时汝辈各少小,不及见汝学燕閒。
逮今孤露历岁月,渐觉长大成疏顽。
诗书堆积有素业,文章体要亦易攀。
固须仁义力造诣,慎择朋友少往还。
偏亲堂上待甘旨,况已齿龀双鬓班。
更可踟蹰忽荣养,不如乌鸟鸣关关。
官家公道禄寒畯,勉旃进取欢慈颜。
典衣买书教我读,平生贫窭不此悭。
岁晚才沾寸禄养,天祸无何颓泰山。
况时汝辈各少小,不及见汝学燕閒。
逮今孤露历岁月,渐觉长大成疏顽。
诗书堆积有素业,文章体要亦易攀。
固须仁义力造诣,慎择朋友少往还。
偏亲堂上待甘旨,况已齿龀双鬓班。
更可踟蹰忽荣养,不如乌鸟鸣关关。
官家公道禄寒畯,勉旃进取欢慈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兄长写给弟弟们的家训,用平实语言讲述寒门奋斗的故事,传递了三种核心精神:
1. 父亲的奋斗遗产 开篇用"蓬蒿间"比喻贫寒出身,回忆父亲典当衣服买书的细节,展现普通人为知识付出的艰辛。父亲像"泰山"般支撑家庭却突然离世,留下"寸禄养"(微薄俸禄)的遗憾,暗示弟弟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2. 成长的现实忠告 诗人坦诚自省"渐觉长大成疏顽",承认自己年轻时也有懈怠。给出具体建议:书房里堆着的典籍(素业)是现成资源,文章技巧并不难掌握,但要警惕交友不慎,强调"仁义"修养比死读书更重要。
3. 孝道的温情催促 用"双鬓班"描写母亲斑白头发,"乌鸟鸣关关"借乌鸦反哺催促弟弟们:寒门子弟(寒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是可能的,但尽孝要趁早。最后"欢慈颜"三字点明核心——所有努力最终是为了让母亲欣慰。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长辈唠家常般用"典衣买书""乌鸟反哺"等生活化比喻,把"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道理说得真切动人。诗中"贫窭不此悭"(贫穷却不吝啬买书)与当代"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遥相呼应,展现了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
陈舜俞
(?—1072)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