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狄梁回凶牝,房州还东宫。
敬业伸大义,挥戈振群蒙。
烈烈宾王檄,如日当天中。
宁为敬业死,不立狄梁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初唐时期骆宾王支持徐敬业(诗中称“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诗中用“凶牝”暗指)的历史事件。

前两句用典故开篇:狄仁杰(狄梁)曾劝武则天把政权还给李唐皇室,最终让被贬到房州的太子李显(唐中宗)重回东宫。这里用对比手法引出后文——同样是面对武则天,骆宾王选择了更激烈的反抗方式。

中间四句直接描写骆宾王的壮举:徐敬业举起反武大旗时,骆宾王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诗人用“如日当天中”形容这篇檄文光芒万丈,用“振群蒙”表现它唤醒了迷茫的民众,就像挥动武器惊醒沉睡的人。

最后两句是全诗灵魂:通过“宁死”“不立”的强烈对比,突出骆宾王的气节——他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也不愿像狄仁杰那样通过劝谏方式建功。这种“以死明志”的决绝态度,正是诗人最推崇的精神。

全诗用短促有力的五言句式,像战鼓般铿锵。通过狄仁杰的“温和派”与骆宾王的“激进派”对比,歌颂了文人用笔杆子抗争的勇气,比直接写战场厮杀更显震撼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