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笔架歌

修篁老去孤桐死,良材无用皆如此。
知音不遇蔡中郎,举世尽庸夫俗子。
有木有木南山南,苍皮溜雨黛色参。
一朝虫鸟肆穿剥,枯枝倒地如眠蚕。
苔埋囷压荒江畔,夜夜荧光烛天半。
山精有知木魅灵,孤根肯作劳薪爨。
三拜先生性好奇,琢成笔架形支离。
但恐骚人有笔不得阁,人间传看松化鳞。
之而人言奇物须珍惜,饰以珊瑚装琥珀。
不然长伴一寒毡,平仲何劳贤越石。
我笑人言儿童邻,得一知己山林廊庙原无分。
譬牛必衣之文绣,何如长林丰草全其真。

现代解析

《树根笔架歌》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棵老树根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的“修篁老去孤桐死,良材无用皆如此”,意思是说,就像那些老去的竹子和孤独的桐树一样,很多优秀的材料因为没有遇到懂得欣赏的人而被埋没。这里,作者用“良材无用”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不被赏识的人。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这棵树根在南山的经历:“有木有木南山南,苍皮溜雨黛色参。”这棵树根在风雨中历经沧桑,最终被虫鸟侵蚀,倒地不起。然而,它并没有被彻底遗忘,而是在荒江畔被苔藓覆盖,夜夜发出微光,仿佛有灵性。

然后,诗中提到这棵树根被一位好奇的先生发现,并被雕刻成笔架:“三拜先生性好奇,琢成笔架形支离。”这位先生认为这棵树根有独特的价值,将其变成了一件艺术品。然而,作者担心这棵树根会因此失去它的本质:“但恐骚人有笔不得阁,人间传看松化鳞。”意思是说,虽然它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但它的真实价值可能会被误解或忽视。

最后,作者通过对比“牛必衣之文绣”与“长林丰草全其真”,表达了他对保持事物本真的重视。他认为,与其让牛穿上华丽的衣服,不如让它们在自然的森林和草原中保持它们的真实面貌。同样,这棵树根作为笔架,虽然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但它的本质和真实价值仍然存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一棵树根的命运,探讨了才华与机遇、艺术与本质的关系。作者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本质。无论是否被赏识,保持本真才是最重要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