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焦山》描绘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与沉思。诗中,“自读高阳赞隐君”表明诗人对古代隐士的敬仰,同时也暗示焦山与这些贤人的精神紧密相连。“凭栏须及三更月”则展现了诗人在深夜凭栏远眺,思绪万千,月光映照下,他对历史的追思更加深沉。
“吊古空招千载魂”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哀悼与怀念,他试图召唤那些逝去的灵魂,但徒劳无功,只能空留感慨。“殿上风幡飞海燕,寺前石峤过江豚”描绘了焦山上的景象:风吹动寺庙的幡旗,海燕飞翔;寺前的石崖间,江豚游过。这些自然景物与历史遗迹相互映衬,增添了诗中的历史沧桑感。
最后两句“何人瘗鹤无踪迹,犹有残碑没浪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自然的交织。诗人感叹曾经埋葬的仙鹤已无踪迹,但残留的碑文依然被浪花冲刷,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消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亲近,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王大受
饶州乐平人,字宗可,一作仲可,号拙斋。王克明子。为叶适弟子。工诗,为人豪迈,颇自负。孝宗时,以吴琚奏为绍兴盐官。琚有调剂二宫之功,大受实与密谋。后为史弥远所忌,编置邵武。有《拙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