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幼椿先生写示卅七年前养病青岛劳山新诗一首,嘱谱入乐府

门外青松,枕畔涛声,客梦夕酣。
看新阳杲杲,齐烟点点,朝来观海,日落还山。
幽涧风生,寒波叶下,吹律谁温溪谷寒。
晴阴改,叹丹崖灶冷,白袷衣单。
閒眠。
废了芸编。
抬眼望亲交各一天。
对林深暝色,云封片石,穷探造化,悬想推迁。
物候非秋,英灵笑我,忘却烦忧且尽年。
狂澜起,不平为平也,怒吼当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病中老人在青岛崂山养病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上阕开篇用"青松""涛声"勾勒出清幽的养病环境,病人听着海浪声安然入眠。随后笔锋转向壮阔的海天景象:朝阳灿烂如点点星火,白天看海,傍晚看山,展现大自然的永恒循环。"幽涧风生"三句突然转冷,用溪谷寒风暗喻病中体弱畏寒的处境。最后"丹崖灶冷"的炊烟与单薄衣衫形成对比,透露生活清贫。

下阕从"废了芸编"(放下书本)开始,写老人卧床养病的日常。望着暮色中的山林岩石,思绪飞向远方亲友,感叹时光流转。最精彩的是"物候非秋"三句:明明不是秋天,却感受到秋意,仿佛连山水都在笑看自己多愁善感。结尾突然爆发——面对生活困境,老人选择像海浪般发出"怒吼",用抗争姿态面对不平命运。

全词艺术特色鲜明: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由静到动,从卧室青松写到海上日出;情感脉络从恬静到孤寒,最终升华为激昂抗争。最打动人的是老人与自然的对话——山水既是疗愈身心的良药,又是激发生命力的催化剂,最终在怒吼的海浪中找到精神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