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抛尽榆(yú)钱,依然难买春光驻(zhù)。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榆钱:即榆荚。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
注释
榆钱:即榆荚。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
评解
榆钱非钱,春归亦无路,惟文学乃能以虚构之钱与路,将抽象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之形象。上片咏春光难驻,正借词人造语之新颖,方予人以深刻印象。下片“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两句,将词意转深一层,点出离愁比春归更令人凄苦,遂使“饯春”有了双重含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惜春与离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伤感。
开篇“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用榆钱比喻金钱,但即使花光所有钱,也无法留住春天。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流逝的无力感,春天再美好,也无法永恒。
接着,“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进一步描绘了作者面对春天离去时的沉默与痛苦。春天走了,作者的心也跟着碎了,仿佛春天的归途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这句转折,从春天的离去联想到人的离别。春天虽然会再次到来,但离别的人呢?他们还能再回来吗?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忧虑和不确定。
最后,“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暮色中,群山连绵不绝,只有杜鹃的啼叫声充满哀愁。这画面凄凉而孤独,象征着离别后的无尽思念与苦楚。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流逝的描写,引申出对离别的感慨,语言简洁却情感深沉,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不舍。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