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湘山寺

黄华趋欲止,翠峦卓且崇。
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
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
净土忆开院,岁晚回其踪。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
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
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
上与山响答,下与江声通。

现代解析

《宿湘山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山寺夜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禅意。

首先,诗人用“黄华趋欲止,翠峦卓且崇”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黄色的花朵似乎要停下来,而青翠的山峦高耸入云。这里,黄与绿的对比,动与静的呼应,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壮丽。

接着,诗人提到“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江对岸是陡峭的岩壁,仿佛是僧人修行的洞窟。这一句既描绘了地理环境,也暗示了寺庙的宁静与超脱。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宁静氛围:天气晴朗,鸟儿在呼唤同伴,寺庙的房屋宽敞,四周被树林环绕。这里,诗人通过鸟声和林木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安详感。

“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是诗人仰望山石时的感受:石头的轮廓秀美,仿佛无数秋天的芙蓉花。这一句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净土忆开院,岁晚回其踪”则转入对寺庙历史的追忆:这片净土曾经是寺庙的所在地,如今在岁末时分,诗人又回到了这里。这一句带有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悠久历史。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是诗人在寺庙中的感悟:智慧如移动的塔,而世间的色相不过是一场红色的火焰。这里,诗人通过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佛理的领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唯有智慧永恒。

“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自己虽是客人,但谁又是这里的主人呢?或许,真正的“主人”是那位唱着歌的牧牛老人。这一句带有一种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属的思索。

最后,“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上与山响答,下与江声通”描绘了夜晚的寺庙景象:西边的堂屋,月亮刚刚升起,三更的钟声敲响,钟声与山间的回声相应,与江水的流动声相通。这里,诗人通过声音的描写,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律动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哲思,展现了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佛理的领悟以及对人生归属的思索。诗中的宁静与禅意,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与智慧。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