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风吹雨沾疏幕,夜久灯青寒尽⑴落。
未言金碗沃龙膏,且免邻墙旋彫凿。
淄川老翁牙齿疏,四十始欲披儒衣。
况是双鬓青丝好,不应便作衡门老。
他年清切许雄飞,人间万事随动颐。
不独千枝照罗幕,厩溷蜡泪当成堆。
吾乡先达少陵后,功名争光皋与伊。
虚斋一盏半明灭,宾主清谈到明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灯》为题,通过夜晚灯下的场景展开人生感慨,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下面分段解析:

1. 夜灯孤影(前四句) 写深夜风雨轻打帘幕,青灯寒光渐渐暗淡。这里用"灯青"形容冷清的灯光,"寒尽落"暗示长夜将尽。后两句说虽没有富贵人家的金碗盛龙膏(珍贵灯油),但至少不用像邻居那样辛苦凿壁偷光(用典匡衡勤学故事)。这里透露出安于清贫的坦然。

2. 中年壮志(中间八句) 一位牙齿稀疏的淄川老翁(可能是诗人自喻),四十岁才想认真读书。但他说自己双鬓犹黑("青丝好"),不该就此隐居("衡门"指简陋住所)。接着抒发抱负:期待将来能像雄鹰高飞,在重要职位施展抱负("清切"指显要官职),让人生像转动的下巴("动颐")般自如。这里用"蜡泪成堆"的夸张想象,暗示未来功成名就时灯火通明的盛况。

3. 以古励今(最后四句) 提到家乡先贤(少陵指杜甫,皋与伊指舜的贤臣皋陶和伊尹),说他们的功业光耀古今。结尾落在当下:空荡书房里灯火摇曳("半明灭"),主客畅谈到天明。这既呼应开头的夜灯场景,又暗含"薪火相传"的意味——虽然现在清贫,但精神可追慕先贤。

全诗亮点: - 用"灯"串起现实与理想,从寒夜孤灯写到想象中的灯火辉煌 - 中年读书的自我激励写得真切,牙齿稀疏与鬓发犹黑的对比尤其生动 - 结尾的灯下夜谈留下余韵,暗示精神的传承比功名更重要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盏灯映照出:人到中年仍可追梦,清贫中不失志气,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