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居杂兴二首

结室面东湖,风来湖水香。
随意采菱舟,夤缘洲渚傍。
香静月色吐,清辉照中堂。
澹澹萤火流,泠泠竹露光。
络纬抱花啼,啼声亦何长。
邻女弄秋梭,竟夕灯火张。
晚田虞不给,余布易我粮。
聊以赡儿女,非为成衣裳。
感此劳者情,终夜为徬徨。
湖波岂不艳,菱叶亦以芳。
刺多泥复深,采采中怀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东湖边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自己住在东湖边,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湖水的清香。他随意划着小船,在水边的洲渚间穿行。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宁静而美好。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竹叶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些细节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湖居生活图景。

接着,诗人提到了一种叫“络纬”的昆虫在花丛中鸣叫,声音悠长。邻居家的女子在织布,整晚灯火通明。这里,诗人将自然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然后,诗人写到了农田的收成不好,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所以人们用多余的布匹去换取粮食,勉强养活儿女。诗人感叹,这些布匹不是为了做成华丽的衣裳,而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

最后,诗人感叹湖面的景色虽然美丽,菱叶也散发着芬芳,但采摘菱角时,常常会被刺伤,泥土也很深,采摘的过程让人心中充满伤感。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湖面的美丽与采摘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诗人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揭示了生活中的艰辛与美好,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的不易。

阮大铖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明末大臣、戏曲名作家。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