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短诗像一张老照片,用最简练的笔触拍下了时光的切片。
前两句"断碑唐日寺"像特写镜头:一块断裂的石碑躺在夕阳下的古寺里。这里藏着双重时间——石碑本身记载的唐代往事,和如今石碑断裂的现状,用物理的裂痕暗示历史的断层。
后两句"遗像晋时僧"突然拉近焦距:寺里保留着东晋僧人的画像。画像中凝固的晋代面容与唐代的断碑同处一帧,形成奇妙的时空折叠——三个朝代(晋、唐、作者所处的宋)在破败的寺院里相遇。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断碑""遗像"这些带着岁月包浆的物件,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往,最终都敌不过时间的侵蚀。这种沧桑感不是嚎啕大哭式的,而是像抚摸旧物时手指沾上的淡淡灰尘,安静却直击心灵。
二十个字里藏着千年的叹息,这正是古诗最厉害的地方——用最小的空间,装下最辽阔的时间。
李焘
(1115—1184)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