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水谣
疁之水兮清且涟,使君堂上坐鸣弦。
疁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
使君官庖食无肉,长须编篱种野簌。
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
使君寒,民五裤。
使君饥,民含哺。
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
长老在前,稚子在后,俚语歌呼为君寿。
清畏人知兮,何人勿知。
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
疁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
使君官庖食无肉,长须编篱种野簌。
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
使君寒,民五裤。
使君饥,民含哺。
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
长老在前,稚子在后,俚语歌呼为君寿。
清畏人知兮,何人勿知。
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赞美了一位清廉爱民的地方官(使君),同时讽刺了当时官场中不愿做清官的风气。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用"疁水"起兴(疁水清澈荡漾),引出使君勤政爱民的形象。他堂上弹琴(处理公务)、下乡劝农,自己吃素菜、穿旧衣,却让百姓丰衣足食("民五裤"指百姓有多条裤子,生活富足)。
2. 中间描写百姓自发感谢使君的场景:大家带着酒菜去衙门,老人孩子一起用方言唱歌祝寿。这里用"清畏人知"(清廉怕人知道)的反语,实际说他的好名声根本藏不住。
3.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感叹现在的人啊,明明可以当清官却偏不当。直接点出全诗主旨——讽刺那些不愿廉洁奉公的官员。
诗歌魅力在于: - 用百姓视角写清官,没有空洞赞美,全是生活细节(种菜、织布) - 对比手法突出(官员清贫vs百姓富足) - 结尾的讽刺犀利直白,像一记耳光打在贪官脸上 - 语言像民歌般朗朗上口,重复的句式("使君...民...")强化了情感
这种诗在今天依然有意义——好官不需要标榜政绩,百姓心里的那杆秤最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