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武侯坡(与诸葛亮有关的地方)被雨困住两天,触景生情产生的感慨。
前两句"西望成都桑,东望陈仓树"用简单的方位描写,勾勒出一个驻马远眺的形象——向西能看到成都的桑树,向东能看到陈仓(今陕西宝鸡)的树木。这里暗含了诸葛亮北伐的路线,让人联想到他一生奔波的身影。
中间两句"隆中归梦绝,终老三巴路"最扎心:诸葛亮年轻时在隆中隐居的田园梦想早已破灭,最终在蜀地的山路上耗尽生命。"归梦绝"三个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残酷落差。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点:"英雄不可为,临风泪如注"——就算是有诸葛亮这样的英雄才能,也难逃命运捉弄,作者站在风中想着这些,眼泪像下雨一样止不住。这里的"英雄不可为"不是真的不能当英雄,而是说即便当了英雄也无力回天,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全诗用诸葛亮的故事作镜子,表面写历史人物,实际投射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以及面对命运时的共情——就像我们现代人追求理想却屡屡受挫时,那种憋屈又不得不继续前行的复杂心情。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