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灯篇
帝握千秋历,天开万国欢。
莺花周正月,灯火汉长安。
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
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五都万宝集燕台,航海梯山人贡回。
白环银瓮殊方至,翡翠明珠万里来。
薄暮千门凝瑞霭,当天片月流光彩。
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
万岁山前望翠华,九光灯里簇明霞。
六宫尽罢鱼龙戏,千炬争开菡萏花。
六宫千炬纷相似,星桥直接银河起。
赤帝真乘火德符,玉皇端拱红云里。
灯烟散入五侯家,炊金馔玉斗骄奢。
桂烬兰膏九微火,珠帘绣幌七香车。
长安少年喜宾客,驰骛东城复南陌。
百万纵博输不辞,十千沽酒贫何惜。
夜深纵酒复征歌,归路曾无醉尉诃。
六街明月吹笙管,十里香风散绮罗。
绮罗笙管春如绣,穷檐蔀屋寒如旧。
谁家朝突静无烟,谁家夜色明于画。
夜夜都城望月新,年年郡国告灾频。
愿将圣主光明烛,普照冰天桂海人。
莺花周正月,灯火汉长安。
长安正月旋玑正,万户阳春布天令。
新岁风光属上元,中原物力方全盛。
五都万宝集燕台,航海梯山人贡回。
白环银瓮殊方至,翡翠明珠万里来。
薄暮千门凝瑞霭,当天片月流光彩。
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
万岁山前望翠华,九光灯里簇明霞。
六宫尽罢鱼龙戏,千炬争开菡萏花。
六宫千炬纷相似,星桥直接银河起。
赤帝真乘火德符,玉皇端拱红云里。
灯烟散入五侯家,炊金馔玉斗骄奢。
桂烬兰膏九微火,珠帘绣幌七香车。
长安少年喜宾客,驰骛东城复南陌。
百万纵博输不辞,十千沽酒贫何惜。
夜深纵酒复征歌,归路曾无醉尉诃。
六街明月吹笙管,十里香风散绮罗。
绮罗笙管春如绣,穷檐蔀屋寒如旧。
谁家朝突静无烟,谁家夜色明于画。
夜夜都城望月新,年年郡国告灾频。
愿将圣主光明烛,普照冰天桂海人。
现代解析
这首《观灯篇》描绘的是古代元宵节京城灯火辉煌的盛况,同时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盛世图景:开篇像电影镜头般展开
1. "帝握千秋历"到"三千世界春如海"这部分,用绚丽的笔法描绘元宵夜的京城:外国使节带着珍宝来朝贺(白环银瓮、翡翠明珠),千万盏花灯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十二楼台天不夜),皇宫里的灯饰像荷花绽放(千炬争开菡萏花)。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看到《长安十二时辰》般的繁华夜景。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赤帝真乘火德符"这句,用火神象征暗示明朝(明朝崇尚火德),把皇帝比作端坐红云的玉皇大帝,既展现皇家威严,又暗含对当时盛世的赞美。
二、权贵与平民的对比:灯火下的两个世界
1. "灯烟散入五侯家"到"十里香风散绮罗"这段,描写权贵们的奢侈生活:用名贵香料点灯(桂烬兰膏),坐着豪华马车(七香车),年轻人纵酒赌博一掷千金(百万纵博输不辞)。
2. 但紧接着笔锋一转,用"穷檐蔀屋寒如旧"点出普通百姓的困苦:有些人家冷灶无烟,有些地方却夜夜笙歌。这种对比就像现代城市里,一边是灯火通明的商业区,一边是昏暗的棚户区。
三、诗人的愿望:光明应该普照众生
结尾四句是全诗点睛之笔:虽然都城年年有新气象,但各地灾荒报告不断(年年郡国告灾频)。诗人希望皇帝恩泽能像元宵灯火一样,不仅照亮京城,更要惠及边远百姓(普照冰天桂海人)。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
- 用热闹的元宵场景包装严肃主题,像用糖衣包裹药丸
- 数字运用极具画面感:"十二楼台""三千世界""千炬争开"等
- 最后转折令人深思,繁华表象下的社会问题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就像我们现代人看春节晚会时,既享受欢乐氛围,也会想到还有人在辛苦值班或生活困难,这种复杂感受与诗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