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雅致的园林小亭,以及主人在此修身养性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像一幅水墨画:树林掩映的小亭幽深宁静,台阶下流淌着清澈如玉的溪水。溪水叮咚作响,就像美人环佩碰撞的声音,从早到晚都能让人心神清净。这里用"玉溪"、"环佩"这些美好的意象,把普通的水声写得既高贵又悦耳。
后四句转到亭子的主人——这位官员身上。他天性喜爱这样清幽的环境,常常在此流连忘返。此刻他正怀着造福百姓的善心,独自静坐思考人生的深刻道理。"利物心"和"穷至理"这两个词很有意思,说明这位官员不是单纯来享受美景的,而是把这里当作修身养性、思考政务的清净之地。
整首诗妙在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完美融合。潺潺流水不仅是风景,更是洗涤心灵的清音;小小亭台不仅是建筑,更是思考人生的道场。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生活片段,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官员理想的生活状态:既有雅致的生活情趣,又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杜敏求
(1039—1101)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