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张中丞奉命前往辽阳赴任的场景,充满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待和依依惜别之情。
前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送别时的季节与氛围:战乱刚平息的辽阳柳树已冒出斑驳新绿,春天的气息随着使节的仪仗越过山海关。装着弓箭的皮囊在暖阳下闪闪发亮,辽阳城已近在眼前;风中传来军乐声,锦江的水面显得格外宁静。这些描写既暗示边疆恢复和平,又通过"日暖""风生"等词传递出昂扬向上的气息。
后四句转为对友人的赞美与期许:你在京城任职时就展现出治理才能,如今奔赴边疆必将建立显赫功勋。我在此徘徊不舍,不仅因离别伤感,更因朝廷正需要你这样司马(古代高官)般的人才。最后两句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需求结合,使送别诗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全诗亮点在于:用"柳色斑""锦水闲"等明快意象冲淡离别愁绪,把边疆任职写成充满希望的征程;通过"三辅经纶""司马班"等典故,不着痕迹地称赞友人的才能与重要性。这种积极向上的送别情怀,在古典诗词中别具一格。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