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诗

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跷蹊。
五个向外能经纪,止留一个看家计。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景为风。
爱口特种根身立,去后先来作主翁。
不动地边方舍藏,金刚道后毕然空。
大圆镜智成无漏,普照十方尘刹中。

现代解析

这首《八识诗》用生动的比喻讲解佛教唯识宗的"八识"理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开篇用家庭比喻八识:
- "兄弟八个"指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种认知功能
- "一个痴"指阿赖耶识像憨厚的老大,默默记录一切却不起分别
- "最跷蹊"指第七识(末那识)总产生"自我"的错觉
- "五个经纪"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负责对外感知
- "一个看家"指第六意识负责思考判断

2. 中间讲运作原理:
- "三藏"比喻阿赖耶识像无限仓库,储存所有记忆种子
- "七浪景为风"说前七识像海浪,阿赖耶识是深海
- "爱口特种"指第七识的执着形成自我观念
- "作主翁"说末那识让人产生"我是主人"的错觉

3. 最后讲修行成果:
- "不动地"指菩萨修行到高级阶段时,能控制阿赖耶识
- "金刚道"指成佛时彻底转化八识
- "大圆镜智"是成佛后的智慧,像明镜照见万物本质
- "普照十方"形容佛的智慧能洞悉一切

全诗把抽象的佛理化作家庭故事:八个性格不同的兄弟各司其职,通过修行最终把混沌的家宅变成光明的殿堂。这种将深奥理论生活化的表达,既形象又有趣,让普通人也能理解佛教的认知哲学。

徐天锡

徐天锡(九八五~一○三三),字日休,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真宗天禧间进士,为筠州司理参军、祥符县主簿。改著作郎、知宝应县,又改秘书丞。仁宗明道二年卒,年四十九(《广陵集》卷二八《故秘书丞徐君墓志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