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诗(并引) 读李邕天师碣文
腾腾六尺碣,标置羽客坟。
龟螭尚坚完,字画稍破分。
道士惜故物,编扶使长存。
前已三百年,后当几何春。
昔诵八哀咏,颇推李邕文。
披襟喜此逢,再读目愈昏。
道固难洞达,辞犹不雄浑。
岂殊沸鸣蛙,见谓鼓吹繁。
惜哉开元盛,乃乏史笔人。
复疑少陵翁,赏识或失真。
凡例竟何有,占招仅成言。
当时干谒儿,误听一走门。
富贵世所擅,文章我知论。
忼慨韩柳思,不返撰述魂。
龟螭尚坚完,字画稍破分。
道士惜故物,编扶使长存。
前已三百年,后当几何春。
昔诵八哀咏,颇推李邕文。
披襟喜此逢,再读目愈昏。
道固难洞达,辞犹不雄浑。
岂殊沸鸣蛙,见谓鼓吹繁。
惜哉开元盛,乃乏史笔人。
复疑少陵翁,赏识或失真。
凡例竟何有,占招仅成言。
当时干谒儿,误听一走门。
富贵世所擅,文章我知论。
忼慨韩柳思,不返撰述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麻姑山时,读到唐代书法家李邕为天师写的碑文后有感而发。全诗通过碑文这个载体,表达了对历史、文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写了眼前景象:六尺高的石碑立在道士墓前,虽然龟形碑座和碑身还算完好,但字迹已经模糊。道士们珍惜文物,努力修补保存。作者不禁感慨:这碑已经立了三百年,未来还能存在多久呢?
接着作者回忆自己曾经读过杜甫的《八哀诗》,其中对李邕文采的评价很高。如今亲眼见到李邕真迹,反复阅读却觉得字迹模糊难辨。这里暗含深意:李邕的碑文内容其实并不深刻,文辞也不算雄浑有力,就像池塘里喧闹的青蛙叫声,虽然热闹但缺乏内涵。
然后诗人发出感叹:可惜开元盛世时,竟然缺少真正有见识的史官。他甚至怀疑杜甫对李邕的赞赏可能有失公允。当时那些想通过李邕谋取功名的人,恐怕是找错了门路。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的价值观:世人追逐富贵,而我更看重文章的真谛。他怀念韩愈、柳宗元那样的文风,感叹现在再也找不到那样有灵魂的作品了。
整首诗通过一块古碑,引发对历史评价、文学标准和人生追求的思考。诗人不盲目崇拜古人,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对浮华文风的不满,和对真挚深刻文学的向往。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