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

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
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
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

现代解析

这首《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越。

首先,诗的开头用“镜面千顷阔”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无垠,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接着,“修眉一带横”则用比喻的手法,将湖岸的轮廓比作美人的眉毛,增添了一丝柔美和诗意。

接下来,“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深邃和山区的宁静。诗人想象湖中可能有龙在沉睡,而山间则很少有人走动,给人一种神秘和幽静的感觉。这里的“龙蛰”不仅是神话元素的引入,也象征着湖的深邃和神秘。

然后,“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超脱世俗的情感。诗人仿佛与神仙有约,完全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和杂念,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之中。这种与自然合一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越。

最后,“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鸟儿的啼叫和猿猴的啸声渐渐停歇,但轩乐(可能是乐器的声音)的余音仍在空中回荡,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这里的“轩乐”不仅指音乐,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越。诗中的意象生动而简洁,语言平实而富有诗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李焘

(1115—1184)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