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灵岩寺

七岁尝来此,于今五十年。
当时随杖屦,名刹在林泉。
已废嗟何及,犹存亦偶然。
先茔耕垦后,浓露湿荒烟。

现代解析

这首诗《重到灵岩寺》通过作者重游故地的经历,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首句“七岁尝来此,于今五十年”直接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作者在七岁时曾来过这个地方,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十年。这种时间的对比,瞬间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引发读者对时光匆匆的共鸣。

接下来的“当时随杖屦,名刹在林泉”描绘了作者年幼时随长辈来此的情景。那时的灵岩寺是名刹,周围有山林和泉水,景色宜人。这里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暗示了当时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第三句“已废嗟何及,犹存亦偶然”笔锋一转,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感叹。曾经的灵岩寺已经荒废,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奈和惋惜。虽然寺院的遗迹还在,但这不过是偶然的幸存,时光的侵蚀无法阻挡。这里透露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逝去事物的无力感。

最后一句“先茔耕垦后,浓露湿荒烟”进一步描绘了如今的荒凉景象。祖先的墓地已经被开垦为农田,荒烟弥漫,露水湿重。这不仅是对景物变化的描写,更是对家族、历史、文化逐渐消逝的象征。作者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作者通过对灵岩寺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变化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引发了对自身人生经历的反思。

杨弘道

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