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上做亲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西厢记》

释义:见'亲上成亲',原为亲戚,又再结姻亲。

现代解析

“亲上做亲”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已有的亲戚关系上再叠加一层亲戚”,说白了就是“亲上加亲”。它通常用来形容两家原本就有血缘或姻亲关系,又通过联姻等方式让关系更紧密,比如表兄妹结婚、家族之间多次通婚等。

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两点:
1. 强调关系的双重绑定:像叠buff一样,把感情和利益用双重亲属关系锁死,既有天然的血缘纽带,又有人为的婚姻联结,让双方的关系更难被拆散。
2. 暗藏人情社会的智慧:过去人们认为这样能巩固家族利益(比如财产不外流),但也隐含着风险——比如近亲结婚的健康问题,或者关系太复杂反而容易闹矛盾。

它的魅力在于用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传统的人际关系策略,既透着人情味(“一家人更亲热”),又带着现实考量(“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使用时,可以调侃关系复杂,也可以反讽过度捆绑的人际关系。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