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忍耻

出自 唐代 杜牧 《题乌江亭》

含、忍:忍受。
指忍受羞辱。

现代解析

“含羞忍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含着羞愧,忍着耻辱”,形容人在面对难堪或屈辱时,强压住内心的羞愤和痛苦,硬着头皮撑下去的状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被领导当众严厉批评,明明心里委屈,但为了保住饭碗或顾全大局,只能低头认错、默默承受。这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憋屈感,就是“含羞忍耻”的生动体现。

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刻画了一种矛盾的生存智慧——明明自尊心受伤,却不得不为了更重要的目标(比如家庭责任、长远利益)选择暂时忍耐。它既透露出小人物的无奈(比如古代受气的媳妇、职场中的底层员工),也暗含了“卧薪尝胆”式的韧性。就像越王勾践当年给吴王当马夫,表面恭顺实则暗中积蓄力量。

不过要注意,这种忍耐并非懦弱。成语中“含”和“忍”两个动作,恰恰说明当事人内心清醒,只是主动选择承受。就像运动员带伤比赛,疼得冒汗还坚持完赛——这种“知耻而后勇”的克制,反而比逞一时之快更需要勇气。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