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骨颜筋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西厢记》

释义:见“颜筋柳骨”,颜、柳:指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字体被称为颜体、柳体。颜体雄浑刚劲,柳体挺拔秀美。比喻颜、柳的字遒劲有力。也用于称赞别人的书法作品。也作“柳骨颜筋”、“颜骨柳筋”。

现代解析

“柳骨颜筋”这个成语,表面说的是柳树的枝干和颜料的筋络,实际上用来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或人的气质特点。

柳树的枝条柔软细长,随风摆动,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而颜料的筋络(比如传统制墨时捣练的墨锭)则坚韧有力,透着一种刚劲扎实的质感。合在一起,“柳骨颜筋”就是在说:有的东西看似柔弱却自带风骨(像柳枝柔中带韧),有的东西看似强硬却藏着细腻(像颜料浓淡有层次)。

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它用两种常见事物作对比,提醒我们:不能光凭外表判断内在。比如:
- 一个舞者动作柔美如柳枝,但可能藏着长期苦练的坚韧(柳骨);
- 一幅书法笔画雄浑如刀刻,但转折处可能有精心设计的流畅感(颜筋)。

它赞美的是刚柔并济的智慧——就像最好的面条既要有筋道(颜筋),又要能弯曲不断(柳骨)。生活中,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的人或作品,往往更有层次和生命力。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