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啼鹃

出自 元代 关汉卿 《窦娥冤》

释义:古代蜀国国君望帝死后魂化为杜鹃鸟,在山中悲啼的故事。

现代解析

“望帝啼鹃”讲的是一个悲伤又执着的帝王故事。

古蜀国有个叫杜宇的贤明君王,退位后隐居山中。后来国家遭灾,他心急如焚却无力相助,最终化作杜鹃鸟(也叫子规),日夜不停地啼叫,直到嘴角流血也不停歇。这叫声听着像“不如归去”,既像在提醒百姓农时,又像在表达自己未尽责的悔恨。

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三层深意:
1. 赤诚之心:帝王变鸟看似荒诞,实则是用极致的方式展现对百姓的牵挂,连生命形态改变了都放不下责任。
2. 无力的痛苦:就像现代人看到问题却帮不上忙的焦灼,杜鹃的啼血正是这种煎熬的象征。
3. 执着的警示:那反复的鸣叫提醒世人:有些责任和遗憾,会让人用一生去弥补。

现在常用来形容:
• 对故土/旧事的念念不忘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
• 内心无法释怀的愧疚感

比如:海外游子听到乡音时的怅惘,就像“望帝啼鹃”;或有人为年轻时某个错误终生自责,也可用此比喻。这个成语的美,在于把抽象的情感变成了有声音、有颜色的画面——一只染血仍鸣的鸟,胜过千言万语的悲伤。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