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鱼甑尘

出自 清代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

释义:釜中生鱼﹐甑中生尘﹐比喻生活清贫。

现代解析

“釜鱼甑尘”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锅里的鱼,蒸笼上的灰”,但它实际想表达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人大鱼大肉,有人却穷得揭不开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极强:一个锅里煮着鲜鱼(富贵),另一个蒸笼积满灰尘(贫穷),两相对比,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2. 批判现实:成语暗指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就像今天有人奢侈浪费,有人却为温饱发愁,直戳社会痛点。
3. 警示作用:提醒人们不要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毕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古今皆有。

现代应用场景
- 形容城乡发展差距:“大城市医疗资源丰富,偏远山区却缺医少药,真是釜鱼甑尘。”
- 讽刺铺张浪费:“公司高管吃万元宴席,基层员工工资拖欠,这不就是釜鱼甑尘?”

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短短四个字就用具象的画面,道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