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寡欢

出自 屈原 《九章》

释义:闷闷不乐。

现代解析

“郁郁寡欢”就像一个人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

想象一下:阴雨天窝在家里无事可做,或者明明身边有人却觉得孤独,这种提不起劲、开心不起来的状态,就是“郁郁寡欢”。它不单指一时的情绪低落,而是形容一种长期压抑、心事重重的精神状态——比如有人遭遇挫折后长时间走不出来,整天沉默叹气;或者性格内向的人把烦恼憋在心里,渐渐失去活力。

这个词的精妙在于,“郁郁”是内心缠绕的苦闷,“寡欢”是失去快乐的外在表现,两者叠加,生动刻画出一种“活得沉重”的生命状态。它提醒我们:情绪需要出口,长期自我封闭会消耗生命力。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