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镂骨

出自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

释义: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现代解析

“铭心镂骨”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刻在心上,雕在骨头上”,但别被字面吓到,它其实讲的是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感受深刻到像用刀刻进身体里一样,一辈子都忘不掉。

想象一下:小时候摔了一跤留了疤,每次摸到都会想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铭心镂骨”的具象版。它专门用来形容那些让你灵魂震颤的体验,可能是极致的感动(比如地震中陌生人救了你),也可能是极度的悔恨(比如因冲动失去重要的人),甚至是强烈的爱憎。这些感受不是普通的“记得”,而是像身体记忆般无法剥离。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自带“痛感”。古人用“刻骨”的意象很聪明:真正忘不掉的记忆往往伴随情感上的“疼”,无论是甜蜜的疼还是苦涩的疼。就像现在人说“扎心了”,其实和“铭心镂骨”异曲同工,只是古人说得更狠——直接上刻刀。

当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着点夸张。比如年轻人说“爱到铭心镂骨”,可能只是热恋上头;但真正的“铭心镂骨”其实需要时间验证,就像纹身刚刻完会流血结痂,多年后颜色还在,才是真本事。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洽,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