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救难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西厢记》

释义: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现代解析

“救苦救难”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解救痛苦,帮助摆脱灾难”。它形容一个人或一种力量像及时雨一样,在别人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人脱离苦海。

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主动行动”和“无私关怀”。它不只是嘴上说说的同情,而是真正卷起袖子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人生病没钱治,你帮忙筹钱找医生;或者有人遭遇自然灾害,你去一线参与救援——这种“看到别人受苦,自己坐不住”的劲儿,就是“救苦救难”的精神。

它常用来形容两类人: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热心助人的普通人,比如疫情期间逆行支援的医护人员;另一类是被神话的慈悲形象,比如民间信仰中“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无论是现实还是传说,这种精神都在传递同一个价值观:对弱者的苦难不能冷漠,帮人一把,世界会更好。

这个成语自带温暖的光环,用起来比单纯说“乐于助人”更有力量感,因为它包含了“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就像黑暗中的火把,给人希望。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