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译文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注释杨柳句:形容柳絮不扬。对桃花句:醺醺,形容醉态很浓。

赏析此句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杨柳桃花,勾起女主人公的思念,刻画了女子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半句"见杨柳飞绵滚滚"——
诗人看到杨柳的白色絮絮被风吹起,像雪片一样翻滚飞舞。这里用"滚滚"形容飞絮的密集和动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风中扑面而来的轻盈絮浪,传递出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后半句"对桃花醉脸醺醺"——
盛开的桃花红艳艳的,像喝醉酒的人泛红的脸颊。"醉脸"这个拟人化的描写特别巧妙,既写出桃花的浓艳色泽,又暗含春风拂面令人陶醉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微醺时那种暖融融的愉悦感。

全句的精妙在于:
1. 用"飞絮"和"醉颜"两个典型意象,瞬间激活读者对春天的记忆
2. "滚滚""醺醺"两组叠词,既模拟了动态景象,又形成韵律美感
3. 通过杨柳的素白与桃花的艳红形成色彩对比,画面层次更丰富
4. 把自然景物写得像人一样有情绪(絮絮在欢舞,桃花在醉酒),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种写法就像现代人用手机拍vlog:先给个柳絮飞舞的大全景(滚滚),再特写桃花娇艳的特写(醺醺),最后让人感受到春天那种令人微醺的浪漫气息。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