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译文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愁余:使我发愁。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词人描写江晚山深,鹧鸪声声的画面,渲染出沉郁凄迷的氛围,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傍晚时分的江边场景:诗人独自站在江畔,心中充满忧愁;此时,深山传来鹧鸪鸟的叫声,更添寂寥。
画面感:短短两句,像一幅水墨画——暮色中的江水、寂静的深山、突然响起的鸟鸣,瞬间让人感受到空旷孤独的氛围。
情感共鸣:诗人没说“我多愁”,而是用“江晚”的昏暗、“深山”的幽闭、“鹧鸪声”的凄清(传说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暗含无奈),让读者自然体会到他的低落情绪。
留白艺术:不解释愁什么,或许是对时局的忧虑、对故乡的思念,或是人生的迷茫……留给读者结合自身经历去联想,反而让这句诗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语言魅力:看似简单的白描,但“正愁余”的“正”字巧妙捕捉了情绪瞬间,“闻鹧鸪”以声音打破寂静,形成反差,让画面活了起来。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