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出自 清代 曹雪芹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译文已经睡醒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注释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赏析此句格调凄凉,描绘了秋日风雨凄凄的景色,渲染出秋日悲凉、凄苦的气氛,抒发了林黛玉在封建贵族势力重压下深沉的怨恨和悲哀。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天透过窗户感受到无尽萧瑟,偏偏又遇上风雨交加,让凄凉感更加强烈的场景。用现代话来说,就像你本来心情低落,结果天气还特别糟糕,让坏心情雪上加霜。

"秋窗秋不尽"用窗户这个框景,把整个秋天的萧条都浓缩在眼前,好像怎么望都望不到头。这种重复用字的手法("秋"字重复)让人感觉秋天没完没了,特别压抑。

"风雨助凄凉"把风雨拟人化了,好像风雨是故意来添乱的帮凶。一个"助"字特别传神,就像你本来已经够惨了,还有人落井下石。

整句诗最妙的是写出了情绪被环境放大的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时,连阴雨天都觉得是老天在跟自己作对。诗人把这种微妙的心理感受,用最朴实的秋景和风雨就表达出来了,让人一看就懂,一想就共鸣。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