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出自 唐代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译文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
注释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赏析《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诗人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南北两地不同的风物和艺术风格,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塞北梅花羌笛吹"说的是北方边塞的景象:在寒冷的塞外,梅花凌寒开放,羌笛(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吹奏着苍凉的曲调。这里用梅花和羌笛两个典型意象,传递出北方特有的壮阔与孤寂感。
"淮南桂树小山词"则转向温润的南方:淮南地区(长江淮河一带)的桂树飘香,文人雅士们创作着《小山词》这类婉约柔美的诗词。桂树和词章代表了南方文化的精致与典雅。
两句通过"梅花vs桂树"、"羌笛vs词章"的巧妙对仗,形成强烈反差:北方是刚健苍劲的自然景观搭配粗犷音乐,南方则是柔美植物搭配细腻文学。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中国南北的地理差异,更暗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的深层含义——不同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
诗人没有直接评价优劣,而是通过意象并置让读者自己感受:就像梅花和桂树各有其美,豪放的羌笛与婉约的词章同样值得欣赏。这种包容并蓄的审美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