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 宋代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此句描写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的河畔景象:蒌蒿(一种水边野草)茂盛地长满了河滩,芦苇刚冒出嫩芽还很短小。就在这个生机萌动的季节,河豚开始从海里游回江河,正是品尝它们的最佳时机。

诗人用两种植物和一个动物,巧妙抓住了春天的三个典型特征:
1. 蒌蒿满地——展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荒滩转眼被新绿覆盖
2. 芦芽短——突出初春的稚嫩感,新生植物才刚探头
3. 河豚欲上——通过时令美食暗示季节变迁,动物行为成为天然日历

这种写法的精妙在于:
- 不用直接说"春天来了",而是用具体生物的变化让你感受到春意
- 植物与动物的动态组合,比单纯写景更有趣味
- 最后落到"吃"上,顿时让画面活起来,仿佛看到渔民准备捕捞的忙碌场景

就像我们今天说"樱花开了,超市开始卖青团了"一样,诗人用当时人们熟悉的自然信号来传递季节感,既接地气又充满生活情趣。特别是河豚这个细节,既点明时令又暗含"美味不可错过"的期待,让人会心一笑。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