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文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注释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赏析词人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如今自己已成白发苍苍,而壮志依然难酬,道出了词人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作者站在镇江的北固亭上远眺,突然回忆起四十三年前(1162年)金兵南侵时,扬州一带战火连天的惨烈景象。"望中犹记"四个字特别打动人——明明是在眺望眼前的景色,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几十年前战乱的画面,说明那段记忆实在太深刻了。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
1. 用具体数字"四十三年"让回忆显得真实可感,就像我们说"二十年前那场大雪"一样让人身临其境
2. "烽火扬州路"五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硝烟弥漫的扬州道上,逃难的百姓、燃烧的城池、疾驰的战马都仿佛在眼前
3. 通过时空交错(现在眺望 vs 过去回忆),把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沧桑感,又能联想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某个老照片会突然想起儿时经历一样,辛弃疾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人类共通的"触景生情"体验。不同的是,他回忆的不是个人小事,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创伤,这让简单的句子有了历史的重量。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