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长恨歌》

译文芙蓉开得像贵妃的脸,柳叶儿好似贵妃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伤心落泪。

注释芙蓉如面:谓女人貌美如芙蓉。

赏析此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用芙蓉比喻面貌的美丽,用柳叶比喻眉毛的清秀,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面不再,展示了主人公伤心断肠的情绪。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触景生情的瞬间:当看到芙蓉花娇艳如美人面容、柳枝柔美似女子细眉时,诗人忍不住落下泪来。

诗人用两个精妙的比喻构成画面:
1. "芙蓉如面"——将荷花比作美人光洁的脸庞,既写出花的鲜嫩质感,又暗含对美人的思念
2. "柳如眉"——把垂柳比作女子弯弯的眉毛,既展现柳条的纤细柔美,又暗示着忧愁的情绪

流泪的原因藏在画面之外:
- 可能是看到美景联想到逝去的美好
- 或是美丽景象触动了某段伤心往事
- 也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用明媚春色反衬内心忧伤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
1. 用具体可见的景物(花、柳)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思念、哀愁)
2. 比喻新颖贴切,让读者既能想象画面,又能感受情绪
3. 留白艺术,不直接说破伤心事,给人回味空间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某些熟悉的场景突然鼻酸一样,诗人用600年前的文字,精准捕捉到了人类共通的感性瞬间。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