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出自 唐代 戴叔伦 《苏溪亭》

译文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注释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赏析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此句刻画了暮春时节的特征,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气氛,勾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亭台的闲适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画面感:
"苏溪亭边长满青草"——镜头拉远,先给观众看一个长满野草的小亭子,背景是蜿蜒的溪水,整个画面绿意盎然,充满自然生机。

人物悬念:
"谁靠在春风中的栏杆上?"——镜头突然聚焦到亭子里,发现有人懒洋洋地倚着栏杆。但故意不说破是谁,就像我们远远看见熟人背影时心里嘀咕"那是谁呢?"的效果。

巧妙设计:
1. 用野草疯长的状态暗示这是无人打理的郊外,营造野趣
2. "十二阑"不是真数栏杆数量,是用夸张说法表现那人把全身重量都靠在栏杆上的慵懒姿态
3. 东风就是春风,但用"东"字让人联想到"万物生长"的方向,比直接说"春风"更有画面联想空间

诗句魅力:
就像现在有人发朋友圈配文:"河边老亭子都长草了,猜猜谁在那儿发呆呢?"——既展示美景,又设置互动悬念。古人用二十个字就做到了既有风景照,又有人物特写,还留了互动空间,堪称古代"朋友圈文学"的精品。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