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关戍守的生动画面,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
士兵在遥远的边疆驻守,夜里必须紧盯烽火台的信号(就像现在值班看监控一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战马在深山里巡逻奔跑,茂密的山林瞬间掩没了它们的踪迹(好比越野车开进原始森林,一眨眼就看不见影子了)。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动静对比:前句写人静止观察("看火"),后句写马匹动态移动("踏山"),一静一动间展现戍边生活的紧张感。
2. 视觉张力:明亮的烽火与幽暗的深山形成强烈反差,就像舞台聚光灯和黑暗背景的对比,突出边疆环境的险峻。
3. 隐藏的艰辛:通过"不见踪"三个字暗示山路险恶,战马转眼消失的画面背后,是戍边将士每天面对的未知危险。
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镜头——先给个哨兵特写,再拉远到苍茫群山,不用直接说"守边很苦",读者自己就能从画面里感受到那份孤寂与不易。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