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深远的夜晚场景,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悠远的情思。
"遥夜人何在"——漫漫长夜里,那个人在哪里呢?诗人独自面对无尽夜色,心中牵挂着一个不在身边的人。"遥夜"既指时间上的漫长,也暗含心理上的孤寂感。
"澄潭月里行"——清澈的潭水中,月亮仿佛在缓缓移动。这里用潭水映月的动态画面,把静止的夜景写活了。月光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流动,既展现了夜的清澈透明,又暗示着诗人绵长的思绪也在随月光流淌。
这两句的精妙在于:
1. 用"夜"和"月"两个经典意象,通过水月交融的独特视角,把常见的夜景写出了新意
2. "人何在"的设问不着痕迹地透露出思念之情,让景物描写有了情感温度
3. "行"字用得极妙,让静止的月光有了动态美,仿佛思念也有了生命
整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夜深人静时,人对月怀人,清澈的月光和潭水就像透明的思念,在夜色中静静流淌。没有直抒胸臆的激烈情感,却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思。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