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出自 唐代 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

译文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两鬓斑白,深深感到孤独,唯有顾影自怜。

赏析此句感情沉郁,描摹了主人公对镜伤怀的典型情状,抒发了诗人人到暮年、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照镜子时的孤独画面——镜中的自己只能与影子互相安慰。它用简单的场景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寂寞感:

1. 自我审视的困境
就像现代人自拍时突然感到陌生一样,诗人发现镜中的自己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自我认知的错位感,在今天刷屏时代反而更常见了。

2. 孤独的永恒命题
即使科技发达,人类依然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诗中"形影相怜"就像现代人深夜翻朋友圈却无人倾诉的状态,本质上都是无法排遣的孤独。

3. 镜像的哲学意味
镜子在这里像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提醒我们:人生终究是自我和解的旅程。就像现在很多人通过写日记、拍vlog来自我对话,本质上和古人照镜抒情异曲同工。

这句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照镜子"这个日常动作,道破了古今相通的人生真相:成长就是学会与孤独共处,在自我观照中找到力量。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经典永不过时的秘密。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