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出自 《遗黄琼书》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两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过于突出或完美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或玷污。

"峣峣者易缺"就像说一棵长得特别高的树,因为比别的树都高出一截,所以更容易被大风吹断。这告诉我们:锋芒毕露的人或事物,往往会最先遭遇挫折。就像职场中能力最强的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最危险。

"皎皎者易污"则像说一件雪白的衣服,稍微沾上一点灰尘就特别显眼。这揭示了一个现实:越是纯洁无瑕的东西,越容易因为一点小瑕疵而失去光彩。就像公众人物的小错误会被放大,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因小失误而崩溃。

这两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高山"和"白雪"这样具体的形象,把抽象的人生哲理说得明明白白。它不是在教我们不要优秀,而是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要懂得保护自己,明白"木秀于林"的风险。就像现在常说的"枪打出头鸟",但说得更有文化韵味,既点出了问题,又保留了诗意。

0